我院一项科研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3月底,我院提交的“陇东巨厚黄土塬区煤田地震勘探方法技术研究”项目成果被甘肃省科技厅鉴定为国内先进水平,这是我院近年来推动“科技兴院”战略结出的又一硕果,标志着我院煤田地质物探勘查工作跨上新的台阶。
立足实践抓科研
与大多数科研创新成果一样,“陇东巨厚黄土塬区煤田地震勘探方法技术研究”工作的开展,来源于我院在陇东地区的地质找矿实践。
陇东地区位于黄土高原的边缘地带,预测煤炭资源储量丰富。然而,由于巨厚黄土塬区向来是地震勘探的难区,该地区煤炭资源勘查工作一直相对滞后,严重制约了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2005年,甘肃省委、省政府做出战略部署,拉开了陇东地区煤炭资源勘查会战的序幕。由此开始,在我院的牵头组织下,全局技术及施工力量汇集陇东,展开了煤炭资源勘查会战。在项目会战中,作为资源勘查“排头兵”的物探技术人员不怕苦不怕累,按照“地震勘探先行,钻探控制,测井验证”的勘探方法,在巨厚黄土、纵横交错的沟谷和稠密的村庄中连续奋战,沿沟谷、山坡和塬面等不同地段采用不同的激发、接受方法和参数进行频繁试验,通过开展地震弯线试验及沟谷直线试生产工作,基本掌握了巨厚黄土塬区地震勘查的技术难点和施工要领,为短短数年间探获煤炭资源量超过200亿吨创造了先决条件。
齐心协力搞研究
2010年以来,为了响应甘肃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陇东地区煤炭资源勘查开发步伐的要求,省局在陇东地区掀起第二轮勘查大会战,投入技术施工力量、钻机数量、地震设备台数都创造了甘肃煤田地质勘查史上多项新记录。由于同时施工项目多,工期紧,各区块地震地质条件又变化不一,给地震勘查工作带来新的困难。为此,我院结合已有研究成果,集中全局物探技术骨干开展技术攻关,于2010年9月向省国土资源厅申请“陇东巨厚黄土塬区煤田地震勘探方法技术研究”科研项目;2010年10月省国土资源厅以甘国土资勘发[2010]31号文批准该科研项目,并以“2010年度省级矿产资源补偿费”资助该项目的研究。
陇东巨厚黄土塬区地震勘探国内外只进行过少量研究工作,可参考的资料和信息不多。为了保证科研工作的可靠性和创新性,我院与综合普查队物探技术人员并肩作战,在王文忠组长的带领下,虚心向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探研究院专家请教,在生产项目工作中边摸索、边学习、边研究,针对不同地形和构造条件尝试多种施工方法,最终,针对陇东巨厚黄土塬区地震反射波特征和影响探测效果的主要因素,采取新的综合技术手段,获得了具有较高信噪比的煤层地震反射信息。
技术效果求创新
自项目开始以来,我院和综合普查队技术人员依托陇东地区正在施工的合水县西—宁县北部、合水县东—宁县北部、泾川高平、灵台独店等煤炭资源勘查项目,进行了大量的地震野外数据采集试验及生产研究工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野外资料处理分析及方法有效性论证。经过一年多的连续攻关,我院于2011年12月提交了《陇东巨厚黄土塬区煤田地震勘探方法技术研究》科研报告,于2012年7月顺利通过省国土资源厅评审验收。
相比传统作业方法,该项目成果对陇东巨厚黄土塬区煤田地震勘探采集方法、处理及解释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重点在提高原始记录的信噪比、保障激发条件、野外作业方式等六个方面实现了技术创新,有效解决了采用传统地震勘探手段在巨厚黄土塬区采集数据信噪比低、数据准确率低等问题,大大提高了地震勘探数据采集的准确性,能够有效提高巨厚黄土塬区的地震勘查精度。2012年8月,我院委托省科技查新检索咨询中心对该课题的创新点进行国内外新颖性查证,经查证,国内外未见完全相同的文献报道,表明我院提交的“陇东巨厚黄土塬区煤田地震勘探方法技术研究”报告在国内为创新技术,达到先进水平。
目前,“陇东巨厚黄土塬区煤田地震勘探方法技术研究”成果已被成功地应用到陇东地区多个煤炭资源地震勘查项目中,尤其是在合水东—宁县北、合水西—宁县北等大型勘查项目中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效果。由于该研究成果在巨厚黄土塬区地震勘探生产中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参加鉴定的兰州大学、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所、甘肃省地震局、甘肃省国土资源厅、甘肃省地矿局等单位专家均认为,该项目成果的应用空间广阔,将来可推广应用到类似地区煤炭资源地震勘查工作中,预计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组织人事科 物探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