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甘肃煤炭地质勘查院网站!| 今天是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正文

细微之处见执着 平凡之中显光华 ——记甘肃煤炭地质勘查院水文地质研究所副所长、

发布日期:2024-12-23 15:38:58 来源:甘肃煤炭地质勘查院
  对于王玉合而言,甘肃煤炭地质勘查院就是他地质初心的起点和延续。曾经,他翻山跨河摸爬滚打在地质一线,将青春的汗水播撒在广袤的陇原大地上;如今,他初心不变笃行不怠钻研专业技术,为解决地质找矿难题不断探寻新路径。他用15年的工作生涯践行“勤恳做事、踏实做人”的人生理念。入库甘肃省自然资源厅专家库、局级先进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的获得,不仅见证了王玉合的努力,也让他坚定了面向未来继续奋斗的信心。
勤以为常 学无止境\
  2009年,王玉合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开启了他的地质工作生涯。初出茅庐,他意识到自身实践经验匮乏,便主动要求到最艰苦的项目一线历练,泾川高平普详查、灵台独店普详查、宁县付家山详查等十余个煤炭勘查项目均成了他的“练兵场”。初次接触水工环地质填图,最难的填图路线他抢着跑,跟着师傅学习如何观察记录。填图间隙,大家都在小憩,他却拿着记录本问东问西,及时请教并做好笔记。最难的是守钻期间,部分钻孔地质构造复杂,地层破碎,钻孔缩径、塌孔、埋钻事故频发,漏孔与涌水交替出现,在这样的钻孔内进行水文地质试验,让还是新人的王玉合感到了巨大的压力。他继续保持学习的钻劲与韧劲,白天学钻孔扩孔、抽水试验、流量测井、套管加工,晚上向老师傅请教技术难题,与钻井工人一起研究软弱破碎地层位置和涌水漏孔部位。回到驻地继续整理技术资料、绘制成果图,忙到凌晨才睡觉对他来说已是家常便饭。在灵台独店勘查区普查至勘探项目实施期间,王玉合同时承担了近400个钻孔,6万余条钻探测量数据的录入工作。他没有抱怨,反而抱着技多不压身的态度,摸索建立了一套能够实现原始数据格式批量转换的模版表格。“这套表格非常实用,现在还是我的有力助手呢”他自豪地说。野外一线的锻炼时光让王玉合积累了丰富的水工环技术经验,在“十年磨一剑”的坚持里,一步步打磨成为技术骨干。
担当为本  实干为要\
  “干地质的,就是要耐得住寂寞、吃得了苦头、受得住打磨,才能在实践中增长才能”。从业以来,王玉合时刻以这句话勉励自己。2017年,我院首次承揽地质灾害风险区划项目,王玉合担任定西市安定区地质灾害风险区划项目的负责人。该项目是一项点多、线长、面广的系统工作,涉及四个乡镇的全域调查,总面积超过500km2,时间紧、任务重、标准高,怎样有条不紊地把工作做实、做细、做出成效,是王玉合面临的一道难题。经过一番摸索,他总结出一套符合当地实际的工作方法,以收集的航测影像和DEM数据为基础,利用arcgis软件,将四个乡镇的上百幅影像从平面图转化为三维立体图,对主要地质灾害隐患进行图面识别、解译、定位,再去现场进行核查验证,做到调查有的放矢。同时利用扫面式调查来查缺补漏,大大缩短了调查时间。可就是这样,工期还是太紧张,只能一天当成三天来用,饿了吃干粮泡白水,困了趴在办公桌上眯一会儿,5个月的高强度工作,让身高一米八五的他瘦的只剩下了一百三十多斤。最终,王玉合带领项目组,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坚守,保障了该项目的顺利完成。
砥砺前行 永不止步\
  2019年,王玉合被提拔为水文地质研究所副所长,工作环境和平台更大了,肩膀上的责任和挑战也更大了。为更快适应新角色,不善言辞的他主动打破沉默寡言的固有形象,鼓起勇气和大家聊天谈心,细心观察每个人的性格特点,积极分享日常工作的经验和心得,努力与大家打成一片。“专业技术能力强,善于啃‘硬骨头’,对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更是倾力帮助,耐心指导”,这是同事对王玉合的评价。作为年轻人中的老大哥,他深知团队的力量取决于整体水平,所以从不藏私,在年轻技术人员遇到困难时,总是第一时间伸出援手。年轻技术人员缺乏矿山水工环专项勘查与评价类报告的编制经验,王玉合利用闲暇时间一个一个的教,遇到难点问题手把手地示范指导,“不怕你不会,就怕你不问”,他这样对年轻人们说。在他的耐心帮助下,青年技术人员飞速成长,迅速成长为独当一面的技术能手。
  回首星月更替,载誉奋进的辉煌已经远去,对地质事业的坚守一如既往,王玉合用自己的行动,于细微处见执着,在平凡中显光华,以俯身躬行重实干的精神底色奋力谱写新时代煤田地勘事业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