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勘女将初长成 ——记甘肃煤勘院青年技术人员姚远
发布日期:2024-11-11 15:03:00 来源:甘肃煤炭地质勘查院
她坚守地质报国初心、用实干托举梦想,她践行为国找矿使命、用奋斗闪耀青春,她用巾帼不让须眉的闯劲与韧劲,努力完成新时代赋予地质青年的职责与使命,在实现地勘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奋勇争先,她,就是甘肃煤勘院绽放在一线的巾帼之花——姚远。
初出茅庐 火热实践练本领
“不要总说女技术员不出野外,干项目不分男女……”1991年出生的姚远摆摆手,不想被贴上性别的标签。她认为男同事们能承担的工作,她一样可以。2021年秋,新人姚远怀揣着对地勘事业的梦想,来到甘肃煤炭地质勘查院,还没彻底和同事们熟悉,就跟着项目组开始了非油气矿产资源国情调查、农村房屋建筑调查等工作。初出茅庐的她,发现理论知识填不满经验盲区,于是利用白天抓工作赶进度,晚上则专心学习补短板,一方面抓紧时间学习地质找矿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拓宽专业视野,一方面虚心向经验丰富的老专家请教,边学边干、以干促学,不断充实自己。两年时间,姚远自学了煤地质学、聚煤环境及特征、煤层聚集规律等知识内容,熟练掌握了CGIS、MapGIS、ArcGIS等专业软件的操作与运用,从一个“地质新兵”成长为一名“专业战士”。成长过程中,姚远印象最深的就是甘肃省正宁县第家川勘查区煤炭普查项目。11月的庆阳已经进入了冬天,井场道路雨雪后无法行车,在零下二十度的天气里每天步行5公里完成现场编录就成为了一项实打实的户外挑战,退缩是不可能的,背上地质包,提着记录本,跨过冰冷的河沟,在没过脚踝的雪坡上艰难攀登,记录数据。本着这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姚远一个人就完成了90%钻孔的编录与资料整理工作,详实的资料助力该项目在厅级野外验收中取得了优秀评分。
迎难而上 扎根一线践初心
2024年春节过后,甘肃省正宁县第家川勘查区煤炭普查(2024年续作)项目准备开工,来院仅仅两年的姚远主动请缨,再次奔赴一线。她的想法很简单,“我有前期工作经验,怕什么?”,却遭遇了工作以来的“四大难”。一是钻孔布置踏勘难!春季的山林刺槐与酸枣树密布,蛇虫鼠蚁肆意出没,山崖掩藏在密林之中,一个不慎便会踩空,根本没有路,怎么办?裹起头脸手脚,猫起身子,手拿打蛇棍,一边探路,一边在密林中前行,同样的路,来回要走很多遍,一走就是数十公里。二是临时用地征用难!7个钻孔,运输便道需要用地、井场搭建需要用地、勘查作业还需要用地,协商中突发状况数不胜数。她便走路吃饭电话不离手,与县、乡、村等各级部门提前沟通,通力合作,线上电话征询、线下面对面交谈,耐心向每个农户解答征用政策,确保应有补偿到户;三是钻探施工技术难!进场道路的转弯半径是否够搬运车通行、路面坡度在重载情况下是否有危险因素、钻机人员的现场操作是否安全、井场布置是否符合安全环保双要求等等,之前从未接触过这些的姚远着实感觉到了困难,只能每日驻守在项目现场,不厌其烦地把控每一个细节,当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项目部时已是傍晚,摸一把脸,等着她的,还有钻孔编录资料的整理录入。四是报告编制分析难!地质报告是地质工作者全部心血的结晶,从资料统计、构造分析、煤层对比到文字编写,需认真梳理7个钻孔5582.16米的数据,反复核对编录数据及岩心照片,时间紧、任务重、工作量大。但她怀着高度的责任感与强烈的事业心,与项目组同事一起日夜奋斗,耐心细致、不厌其烦,严谨的工作态度获得了大家的广泛好评。
柔肩重任 默默耕耘结硕果
由于项目部是租住在当地农户闲置的院落,没有舒适的床铺,只有简陋的架子床;没有干净的卫生间,只有简易的旱厕。村里经常停水停电,水桶储水、蜡烛照明,都是家常便饭。中秋团圆的日子,姚远因工作原因坚守项目部,只能跟去项目组雇佣的做饭大姐家蹭饭,但她从未抱怨,始终保持着积极乐观的态度,“大家都一样,男同事也是面对这样的工作环境,我还点亮了生炉子技能呢!”她笑着回忆。在姚远与众多同事的努力下,甘肃省正宁县第家川勘查区煤炭普查(及续作)项目为推动地方资源开发利用做出了积极贡献,2024年,姚远代表项目组在正宁县政府工作会上领取了“2023年度重点工作考核-支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奖”,这正是项目组与正宁县分管部门良好互动的体现,也彰显了我院助力找矿突破、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优良工作传统与作风。
地勘工作一线的艰苦和挑战没有吓退姚远,她坚信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地质工作者,就必须要有能驻守在一线的勇气与决心。地质女将初长成,她将用青春热情燃起奋斗的力量,在我院地勘事业发展中开出绚丽之花。